欢迎光临时尚家居门户万叶千家  wanyeqianjia.com  

万叶千家

家居生活方式媒体

第53届中国(广州)家具博览会
1#
万叶千家 官方账号  发表于 2011-11-5 15:59

2011第四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 时尚家居门户万叶千家

第四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现场盛况

来源:新东方网



  2011年11月5日,第四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开幕,本次论坛由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主办,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承办。本次论坛受到了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支持。

  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是在2008年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发起,以探寻正确家庭教育方法、传播先进家庭教育理念、研究家庭教育问题、帮助家长学生共同健康成长为主要目的的交流平台。本届论坛将以“中国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作为讨论主题,同时还将就“做学习型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以及“家校合作,共塑孩子美好未来”等话题作深入探讨。

  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从创办伊始就受到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本届论坛更是首次邀请到了来自于两岸三地的30多位知名家庭教育专家与学者参与讨论。特别是两岸三地家庭教育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教授(中国首位家庭教育方向的研究生(论坛)导师、当代家庭教育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台湾家庭教育第一人”、台湾师范大学黄迺毓教授、香港真道书院丘日谦校长将首次聚首高峰论坛,畅谈最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分享成功经验。

  同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陆士桢教授,中央电视台法律频道《心理访谈》节目主持人、原《半边天》节目主持人沙玛阿果,中国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姜宏德老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曹萍副秘书长、台湾彩虹爱家协会创办人陈进隆老师、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张勤老师等教育界知名人士也将一起加入中国家庭教育的探索和思考。而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执行总裁也将与大家一起分享家庭教育的新锐观点和理念。

  而来自全国60多个城市和地区近五百位各地教育局局长、专家、学者、媒体主编和家长代表将近距离聆听30多位顶级家庭教育专家的高峰对话,感受家庭教育的魅力,学习成功教育经验。同时,关注高峰论坛和家庭教育的家长还可以通过新浪微博向现场嘉宾提问,由专家来解答家庭教育的疑问与困惑。

  中国首位家庭教育方向的研究生(论坛)导师、当代家庭教育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说到:“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研究和推广普及队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研究推广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离具体家庭教育实践的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家庭教育的领导体制还不太合理、不够顺畅所致。令人振奋的是,我们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家庭教育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紧密结合,特别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等。”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做了“走进理想的教育”的主题发言,他谈到:“教育孩子首先培养孩子‘大爱’,在‘大爱’的基础上教会孩子‘真善美’,在‘真善美’的基础上规范孩子的‘行为’。有了良好的‘行为’再要求‘分数’,在‘分数’的获得过程中强调孩子的学习风格和规范。”

  作为高峰论坛的承办方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于2008年10月10日在北京正式成立,隶属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是面向社会和公众独立运作的公益部门。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有着一支专业、勤奋、积极、高效的优质工作团队,通过举办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开展家庭教育系列讲座,提供家庭教育咨询指导,培养家庭教育研究人才,培训家庭教育指导骨干,发行家庭教育相关书籍等活动,力求打造先进家庭教育理念交流平台,引领中国家庭教育研究不断向前迈进。

  自成立以来,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2008年10月,由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举办的首届中国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圆满举行,两岸三地近20位家庭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围绕“脑科学研究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启示”“台湾家庭现状与家庭教育的实施”“独生子女的成长缺陷与教育干预”“如何通过对话实施亲子教育”等多个家庭教育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2009年11月,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联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同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各位专家学者以“中国家庭教育的传承与发展”为主论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甄选汇编了家庭教育论文集。2010年10月30日至31日,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武青会议中心举行。论坛以“中国家庭教育的思考与探索”作为讨论主题,同时还就“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挑战”以及“学校教育的突破与创新”等话题作深入探讨。

  本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同时这也是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中心和定位。近几年,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除了举办每一年一届的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之外,也开展了很多落地和执行的有效工作,包括2008年启动的大型公益讲座“家庭教育中国行”,现在已经走过了全国多个城市,举办了五百多场讲座,涵盖广州、上海、深圳、北京等一线大城市,还走进包括临沂、葫芦岛、襄樊等二三线城市,旨在给全中国的家长一些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指导。除了大规模的讲座之外,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还做了许多和一线家长沟通交流的工作,包括成立了好妈妈俱乐部活动,旨在用一些小规模的活动,和家长们近距离接触,了解家长们在与孩子相处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家庭教育的一些困难。通过专家访谈、图书音响制品和利用一些媒体工具,如网上互动答疑等方式,针对广大网友和家长们的需求给出建设性意见,以期实实在在解决网友家长的问题。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出版了一系列相关书籍及杂志,如《换个角度做父母——新东方精英谈家庭教育》《创造孩子生命中的彩虹》《成就孩子真正的幸福》《关爱孩子,从家庭教育开始》《中国家庭教育99问》《家长?孩子》等。图书、杂志等出版物的发行总量已突破40万册,成为了家长和孩子的知心朋友。
#可持续发展传播# #新闻稿发布# #全渠道内容传播#
家居与生活方式媒体万叶千家,报道请联系:18618381477 (微信同号)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32#
zxd1991043 发表于 2011-11-10 03:55
31#
万叶千家 官方账号  发表于 2011-11-9 10:33
李晓蕊: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
第四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于2011年11月5日-6日在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国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知名教育专家、学者、社会名人、知名媒体、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工作者和热心家长等千位嘉宾共聚一堂,新浪教育频道对本届论坛进行独家网络媒体报道,在6日上午举行的论坛环节中,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刚、哈尔滨第三中学校长赵文祥、上海徐汇区机关建国幼儿园党支部副书记朱军、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长张欣、铜川市铜官中学校长张萧、襄阳市大庆路小学校长李晓蕊进行了精彩对话,论坛对话著名青少年心理专家、国内学习治疗创始人之一由宋少卫主持,以下为襄阳市大庆路小学校长李晓蕊发言实录:
  主持人 宋少卫:好,谢谢!其实我们在做心理学调研的时候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庭教育阶段的问题是越来越普遍,不是小众的。很多孩子,比如说注意力集中的问题,在进入小学的时候,我们在北京几所小学筛查的结果是55%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方面我们想听听李校长,您在学校和家庭教育结合的这个方面怎么去面对这样一些家庭教育遗留下来的问题?怎么去迎接它的挑战?
  李晓蕊:我觉得学校教育它毕竟是一个阶段,家庭教育就像刚才我们很多老师、专家所讲的它是终生的,人一辈子不可能离开他的家庭。所以我想,家庭教育确实有必要。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这样的孩子入学之后,除了我们学校要尽到我们学校教育的责任,这是责无旁贷的,我觉得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要做好家校的和谐,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地融合,这可能是我们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我们学校就非常重视家长、学校,以及家校融合这方面的工作。我们除了开办有家长学校之外,刚才王校长他讲了很多他们在家校融合方面的做法,其实很多学校都在采用,包括我们学校。我们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更多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学校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的趣味运动会,我们请家长和学生一起来比赛,家长和孩子一起跳绳,一起来踢沙包,一起来踢毽子,一起绑腿赛跑等等这样的形式,真正让家长和学生的感情进行交流,让学生能够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关爱。这些都能够在学校的生活当中体现出来。
  同时,我想对家长进行培训,也就是刚才我们校长所说的,我们不能够后知后觉,或者不知不觉,我们应该做到先知先觉,还是要通过很多工作的形式,有效的手段,来对家长,对于更新他的育儿观念,以及帮助他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我觉得这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30#
ohisw 发表于 2011-11-6 18:11
共同发展!学习才会进步,谢了










百度影音
29#
万叶智擎 万叶号  发表于 2011-11-6 12:33
第四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圆满落下帷幕。家庭教育是家长们永远关心的话题。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将会继续本着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理念,开展高品质的家庭教育公益活动,敬请大家关注!http://jtjy.xdf.cn/
28#
万叶智擎 万叶号  发表于 2011-11-6 12:00
【家庭论坛】张梅玲老师与大家分享“父母给孩子的五把金钥匙”:健康的体魄、灵活的思维、快乐的心态、多彩的舞台、良好的习惯。
27#
万叶智擎 万叶号  发表于 2011-11-6 11:38
【家庭论坛】张梅玲老师正在与大家分享: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亲子沟通的基础,父母必须处理好以下四种主要关系:1.起跑线与终点线;2.有为和无为;3.听和说;4.有声教育和无声教育。
26#
匿名  发表于 2011-11-6 10:37
回复 25# 万叶千声


    坚强、正直富有智慧!

25#
万叶智擎 万叶号  发表于 2011-11-6 10:35
【家庭论坛】提问:当孩子20岁时,你希望孩子具有什么样的品格?~欢迎各位网友参与分享
24#
万叶智擎 万叶号  发表于 2011-11-6 10:18
李子勋:心灵陪伴——最有效的亲子教育摘要:我讲的只是假定,不是什么真理,假设父母总是在贯彻一种好的教育思想而忘掉了给孩子带来某种舒适、快乐、愉快的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色彩的话,那任何好的教育都是无效的。


2011第四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 时尚家居门户万叶千家

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李子勋



  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李子勋:

  首先感谢新东方俞敏洪老师对我的邀请,能在这儿讲课我也感到很荣幸。当然我要声明一下,我讲到的可能是诸位老师没有讲到的,因为我喜欢讲大家未曾关注的地方。我个人理解,是因为任何信息平衡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是重要的。

  最近我出了一本书讲到“未来取向”。所谓“未来取向”就是所有对孩子成长的这些父母要保持未知的情境,所谓未知,就是在孩子的成长方面我们都不是专家,或者我们都不知道未来的社会,比如40年以后的中国,或者30年以后的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他的心理健康和行为方面的东西。虽然西方比中国早发展20、30年,但是我们不知道在中国这块土地上,40年以后,当我们的孩子在执掌国家,在行使他的主体意识的时候,在那个社会里面,我们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所以,我是比较主张家长,包括我们教育的专家们保持未知态度,就是说不知道,不知道我们怎么做才能对孩子是好的。

  因为在这样一个心态下面,就造成我们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家长的需要。心理学强调的是在不同社会现实中长大的人,他会看到不同的社会现实。比如说90后的孩子,差不多他们的家长是70年或者是60年代末期出生的,对这些家长来讲,他们经历的成长就决定了他们对今天的社会产生的感受。人就是这样,我们只能从我们感受到的现实去说话、去做事情,所以不能全怪家长,只能说在这个社会创造了一种叫成长或者叫竞争或者叫成为精英分子是重要的。根据在那个社会产生的社会认同和自我发展所带来的压力会让家长把这些压力传给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家长错了?也不敢说是。为什么?因为我们还是不知道在未来中国要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我们要不要让孩子继续保持这种压力,让中华民族在世界的文化里面变得更加有进取呢?假设我们过度满足孩子,给他压力,那么他们的动力会不会丧失?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也不敢说是不是一定要让家长减轻对孩子未来的焦虑和压力。但是,要提醒他们,注意到他们今天的焦虑对孩子未来的焦虑可能存在于他们成长的方式,但是不等于说未来他们的孩子会处在相同的社会现实里。

  社会在转型,就是把幸福感、福利、关怀,就像新东方把社会责任放在自己的工作方向上,这都是说明未来社会可能是一个更加保障性的社会,但是我们还是不知道。今天如果我们让大家都不再逼迫孩子,那孩子的发展是不是就很好?或者说我们在教育方面改变得太大,会不会像60年代的美国出现文化的断代,我们也不知道。

  所以,谈到这一点,我们要做一个假设,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所以在研究孩子的时候,我们要保持自己是处在一个未知的情况下。可能我们还是会有焦虑,但是我们会有另外的信息来克制我们的焦虑。当年我们的父母为我们打下了今天的天下,但是孩子长大后是不是还是跟我们一样呢?是不是处在相同的社会竞争的态势上?我们不知道。这样的话,会让家长的焦虑稍微放松,但是不等于说家长不把自己感受到的现实告诉自己的孩子。只要保持一个对未来取向的思考,想到未来是不确定的,就像30年前,我们永远不知道今天的中国会那么辉煌,我们在世界之林是那么骄傲。我们在30年前也不知道今天我们都会开车,北京会拥堵,所以这一点大家要思考。假设孩子是为未来准备的,那父母再把过去的压力传给他的时候就需要节制,适可而止。但是不是说就放手不管,放手不管恐怕也是一个麻烦。

  我记得以前在北师大做过一次论坛,谈到如果要保障我们孩子喜欢学习,小学老师和幼儿园老师必须是高素质的,必须让孩子在最初学习的时候感觉良好。但是实际上北京的教委说不行,因为没人去干,工资低。我说那好,国家可以给他房子住,给他车,给他教授的工资,就会有精英人士进入这个行业。

  这里面就谈到了并不是一个好的想法,或者一个好的策略就可以实现的。对中国现实来讲,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对每个家长或者每个从事教育的人都要清晰地感受到,改变是从一些细微的地方进行。

  今天我可能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其实也是我的这本书,就是《家庭成就孩子》里面谈到的一些观点。假定人是大自然进化来的,那自然信息对人来讲就非常重要,由于我们人类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文明的发展,让我们远远地离开了我们的自然。假设生命真的是自然的产物,那么孩子的内心或者我们人的内心就充满着自然的这些信息系统。在研究信息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其实所有外部生命外部交换的都是信息。那自然会不会是生命的摇篮呢?我经常会倡导一种观念,就是要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间,让他一个人和大自然进行接触,比如说躺在草坪上看着月亮,或者在风中去感受皮肤的体验,我认为这个是蛮好的,也不需要花钱。对于城市里面的孩子来讲,由于我们的孩子过多地接受到电视,能不能亲身地跟大自然接触其实是很重要的,尤其现在的科技发展,尤其现在我们谈到了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科学其实是一个静态的科学,并不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大自然蕴含的智慧远比人类产生的智慧要高级N多倍,比如在上海的世博会,我们已经开始在仿生去研究生态的系统。

  所以在这一点来讲,我经常鼓励家长,不管怎么样都要把孩子带到大自然去,会唤醒他内心的这些东西。但是作为我们成年人,我们已经被言语、理性、科技的东西充斥了我们的生活当中,我希望作为一个补偿来讲的话,就应该让孩子花时间去跟大自然亲密接触。

  农村的孩子他们并不见得不聪明,是因为他们储存的大自然的信息,比如说他们从来不会迷路,他们也不会饿死,他们有很多自然赋予的智慧,只是我们的城市化不吸收这些智慧,但是不等于说这些智慧是不重要的。过去我们说少年自杀是很多的,现在农村的自杀率并不高,因为大自然还是一个疗伤的地方。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我们经常会发现,不管有多烦燥,你来到了昆明、来到了西藏、来到了丽江,你的生命就会被洗涤一番,就变得又有朝气了。我从小也是跟大自然接触的,到年龄就下乡了,所以一直在大自然里面。所以,要让孩子充满着自然的信息,首先假定人是大自然的,是地球的原住民,那么地球的这些自然信息对孩子最有滋养,因为我们很多智慧是被唤醒的,不是被创造的。我们知道大自然蕴含了很多东西都是非常伟大、了不起的。

  大自然的规律有节能、自取所需和循环利用之生态平衡,我们现在也不节能,也不自取所需,想想大自然的生物都是在这三个法则下循环的,人类早就不是任何生物生存的前提了,我们希望地球就是属于我们人类自己。假设我们想人类的发展未来要更倒向和自然的和谐共处的话,今天我们让孩子更多地接触自然,去爱惜自然会不会比较好?我不知道,这只是一个想法,只是建立在未知的情境中去考量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性,去让人类变得和大自然更加协调呢?所以产生了这样一个培养孩子的想法。

  这个想法其实是可以通过不同国家儿童发展去验证的。因为接触大自然的孩子,有善、有宽容,也有感恩,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比较容易以自恋的方式长大,他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型地发展,这个其实也是反映了人类进步的一个方式,所以也不能说这些是不好的,尤其是对90后的孩子,几乎都是以自恋为中心长大的。所以对他们来讲,安全感满足,爱和被爱满足,他们需要的是尊重,在这些基本满足以后,人最需要的就是自尊的感觉。

  这个论坛里面很多老师都谈到了孩子的自信、自尊这个问题,究竟妈妈的做法是不是有效的?当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的时候,家长能够在他谦虚的范围给他一个很好的回应,导致了他真正找到自己能力的边界,这样的孩子就是健康的自恋。那么,也就说他这样的孩子有几个特征:首先他坚持自己,同时欣赏别人。同样,他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选择生活,包括他善良和感恩,这些都是以自恋为中心的。

  我们现在看看在美国的环境里,60年代以后出生的美国人,尤其是最近这些美国人看起来都像大男孩,其实这些孩子从小都是在一种美国的自恋文化里长大的。但是他们很可爱,跟美国人接触,他不会骗你,很坦诚,有什么就说什么。

  我们的孩子在中国经济富足的情况下,可能越来越趋向于天使般的心灵,很可能,我不敢说绝对是这样,因为东方的教育思想和西方的教育思想恐怕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这个差异就在于我们基本的教育理念是不一样的。大家知道,东方的文化里面讲的是女娲补天,那么说中国的妈妈是老虎,我觉得并不是贬义,只是西方人并不了解,只是他们更多在个人权力的教育思想,所以我们还不敢说中国人是不是一定要用西方的教育方式才显得高级或者是进步。如果我们片面地使用了西方的教育,给孩子带来的真的就是好吗?有没有潜在的不好呢?所以,这个自然取向的成长方式只是给我们家长一个思考,不等于说它一定会见效,也不等于说你让孩子经常去和大自然交谈,孩子就一定聪明,但是心理学家的确是在这上面得到了很多滋养。所以,心理学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追求和大自然的交流,这些过程会让我们突然从内心唤起巨大的东西,情感、智慧和认知。现在很多科技证明儿童在信息的采集要远比成年人强,而成年人却总感觉自己比儿童聪明,其实孩子跟大自然的相融是非常好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感受里,成年人感受的东西早就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我们建构的。

  不管是爱因斯坦,还是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无一例外就是保留儿童自觉的理念。孩子,如果我们把大脑看成计算机的话,也就说他的大脑动用了所有高级运算单元才能够处理到他的自觉信息,但是我们需要用概念的思维,也就是用言语的思维方式。但是我们现在的家长让孩子过早言语化,这个好还是不好呢?不知道,我今天不能说这样就是不好,但是我要提出一些想法给大家。一个复杂处理图形的计算机是需要几千个G的处理,但是处理言语只要几个K。在自然发展的思想里面,让孩子更多地接触大自然,不要干扰他,不要过多地促进他理性地学习,不知道好还是不好。过去在商品交换,没有货币的时候,我们总是很复杂,但是有了货币我们把交换变得很简单,对孩子成长来讲,越早简单化,还是让他保持更复杂的思维方式好,希望每个家长去思考,至少我个人认为是值得去尝试的。

  其实东方的智慧的核心就是平衡,平衡是我们东方人的哲学思想。假定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就没有什么教育会适合每个人,我们能够讲出来,包括今天我站在这儿讲,能讲出来的东西其实都是很难操作的,原因就是说能说出来的信息都是言语化的。所以,所有教育的思想作为可传承的教育思想,客观上来讲对每个孩子都叫独一无二。在这个情况下,其实我们假定只有母亲、父母更知道孩子,尤其是母亲,只有母亲妈妈更懂得孩子,要是我们接受这个假定的话,我们马上就知道在任何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就看到了孩子其实不是这个孩子。比如说我们有了这种教育思想,或者有了一种所谓的规律,或者叫尺子,观察尺子,很多母亲把孩子带到心理学面前,好像心理学比母亲更了解这个孩子。怎么可能?怎么心理学家会比母亲更了解孩子呢?是他有一套观察系统,这套观察系统本不属于这个家庭,这个孩子,但是他通过这个观察系统看到的孩子也不是这个孩子,而是这套观察系统的产物。其实,最重要的是要看这个观察最后带来的是什么。如果给妈妈爸爸带来了焦虑和困难,那么这种观察就要放弃。我们要先把自己内心摆平以后,再针对孩子的交流,才能够自然地产生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家庭成就孩子。家庭曾有过成功或者失败的例子,家庭的动力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好的教育是一种家庭关系,体现在氛围、亲密模型和交流类型上,而不是教育上。当然我这样讲,还是要提醒大家,我讲的只是假定,不是什么真理,假设父母总是在贯彻一种好的教育思想而忘掉了给孩子带来某种舒适、快乐、愉快的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色彩的话,那任何好的教育都是无效的,说到这里我还是要强调这只是假定。

  一般一个好的孩子在一个好的摇篮里成长,常常会有感恩的心,会有敬畏心和善良心。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蔡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