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时尚家居门户万叶千家  wanyeqianjia.com  

万叶千家

家居生活方式媒体

第53届中国(广州)家具博览会
1#
admin 发表于 2010-4-30 09:21

万叶千家特别提醒您:5月1日至10月31日 上海世博会
5月1日  “五一”国际劳动节
5月4日  “五四”青年节
5月6日(5月的第一个周二)世界哮喘日世界哮喘日
5月8日  世界红十字日
5月11日(5月第二个星期日 ) 母亲节
5月12日  国际护士节
5月15日  国际家庭日
5月17 日 国际电信日  
5月18日 国际博物馆日
5月18日(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全国助残日
5月20日(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二)  国际牛奶日   
5月31日  世界无烟日
农历5月初5  端午节

5月1日 五一”国际劳动节
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开幕。这次大会上,法国代表拉文提议:把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斗争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与会代表一致同意,通过了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从此,“五一” 国际劳动节诞生了。
5月4日  “五四”青年节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对我国的侵略行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最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民族独立与争取民主自由的坚强意志,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49年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5月6日(5月的第一个周二)世界哮喘日世界哮喘日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推出的一个纪念活动,其目的是让人们加强对哮喘病现状的了解,增强患者及公众对该疾病的防治和管理。1998年12月11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哮喘会议的开幕日上,全球哮喘病防治创议委员会与欧洲呼吸学会代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开展世界哮喘日活动,并将当天作为第一个世界哮喘日。从2000年起,每年都有相关的活动举行,但此后的世界哮喘日改为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二,而不是12月11日。
世界哮喘日的宗旨是:使人们意识到哮喘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宣传已经取得的科技进步,并促使公众和有关当局参与实施有效的管理方法。
5月8日  世界红十字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捷克斯洛伐克红十字会倡议每年举行为期三天的“红十字休战日”活动。1921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10届国际红十字大会上通过一项决议,向各国红十字会推荐捷克斯洛伐克红十字会“红十字休战日”的做法。第11届国际红十字大会建议在全世界范围内规定一天为红十字日,并指定一个小组委员会研究和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第14届国际红十字大会设立了由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和协会共同指派的委员会,实地考查捷克斯洛伐克“红十字休战日”的组织工作和实践经验,充分肯定了这项活动的意义和成效。1948年召开的协会执行委员会会议正式建议:各国红十字会应尽量选择亨利·杜南生日(5月8日)作为世界红十字日,各国红十字会可视本国具体情况,组织相应的活动。在同年举行的协会第20次理事会议上,批准了这项建议,规定每年5月8日为世界红十字日。从此以后,每年5月8日,协会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都进行一系列纪念活动,各国红十字会也根据本国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1961年以后,协会秘书处还结合工作重点,提出当年世界红十字日的活动口号
5月11日(5月第二个星期日 ) 母亲节
母亲节起源于希腊,古希腊人在这一天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青人将回到家中,给他们的母亲带上一些小礼物。
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安娜.M.贾维斯(1864-1948)发起,她终身未婚,一直陪伴在她母亲身边。于1905年世纪,在母亲去世时,安娜悲痛欲绝。两年后(1907年),安娜和她的朋友开始写信给有影响的部长、商人、议员来寻求支持,以便让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的节日。安娜认为子女经常忽视了对母亲的感情,她希望母亲节能够让人多想一想母亲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
    第一个母亲节于1908年5月10日在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在这次节日里,康乃磬被选中为献给母亲的花,并以此流传下来。 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议案,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母亲节从此流传开来!

5月12日 国际护士节
 每年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世界各国的医院和护士学校将举办各种活动纪念护士职业的创始人、英国护理学先驱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南丁格尔出身于富有之家,却不顾家庭和当时社会的非议,选择了为之献身的护理事业。1854年至1856年,英、法、土耳其联军与沙皇俄国在克里米亚交战,由于没有护士且医疗条件极差,英军伤病员死亡率高达50%。在这种情况下,南丁格尔率领护理人员奔赴战地医院,通过健全医院管理制度,提高护理质量,在短短数月内把伤员死亡率降至2.2% 。 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圣多马医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她撰写出《健康护理与疾病护理》《农村护理保健》《护士札记》等多部护理学专著,使护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她的办学思想由英国传到欧美及亚洲各国,南丁格尔被誉为近代护理专业的鼻祖。
为纪念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发展的业绩,她的生日5月12日,作为世界各国的医院和护士学校纪念南丁格尔举行各种活动的日子。最初称“医院日”,也称“南丁格尔日”,在中国称为“国际护士节”。在这天,大力宣传护理工作,鼓励护士们学习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护理界的一件盛事。1912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决定,每两年颁发一次南丁格尔奖章和奖状,作为对各国护士的国际最高荣誉奖。
5月15日  国际家庭日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个体单位。从很早以前起,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有关的专家对家庭在社会的组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家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地位,家庭是应人的需求而出现的。人根据其本能的特征,需要同类的关怀和怜悯,而家庭就是为满足人的这一天性需求,而建立的一个集体。男女的结合是符合人性的,它不但能加深双方的关系,而且使他们相互完美。并奠定牢固的家庭基石,通过他俩。又可建立起新的亲戚关系,而这一裙带关系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在加强社会基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家庭作为对社会最有影响的单位在解决困惑人类社会的危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89年12月8日,第44届
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宣布1994年为国际家庭年,1993年纽约特别会议提出从1994年起每年5月15日定为国际家庭日(International Day of Families),以此提高各国政府决定和公众对于家庭问题的认识,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和进步。
5月17 日 国际电信日  
    电信是指利用电报、电话、传真、无线电设备和互联网络等手段传递信息的通讯方式。1844年电报正式用于公众通信。为了使电报发挥更大的作用,欧洲一些国家先后成立了“德奥电报联盟”和“西欧电报联盟”。1865年3月上述两组织合并成“国际电报联盟”。同年5月17日,法国、德 国、俄 国、意 大 利、奥 地利等20多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了《国际电报公约》,并宣告国际电报联盟正式成立。随着电话和无线电的广泛应用,国际电报联盟于1932年改名为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电信联盟的宗旨是:扩大和促进国际间电信技术的合作;促进电信事业的普及;协调各国的电信政策。
为了纪念国际电信联盟的建立,强调电信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国际电信联盟在1968年第23届行政理事会上,决定将该组织的成立日——5月17日定为“世界电信日”,并要求各会员国从1969年起根据国际电信联盟所确定的电信日主题开展纪念活动,宣传电信的重要性,普及电信科学技术,培养年轻一代对电信的兴趣。1969年5月17日,国际电信联盟第二十四届行政理事会正式通过决议,将5月17日定为“世界电信日”,并要求各会员国从1969年起,在每年5月17日开展纪念动。1973年国际电信联盟再次通过决议,要求各会员国继续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活动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为了使纪念活动更有系统性,每年的世界电信日都有一个主题。我国每年举行各种纪念电信日的活动。
5月18日 国际博物馆日
    “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文“缪斯庵”(museion),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与艺术的九位神女的通称,她们分别掌管着历史、天文、史诗、情诗、抒情诗、悲剧、喜剧、圣歌和舞蹈,代表着当时希腊人文活动的全部。
约在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的特尔费·奥林帕斯神殿里,有一座收藏各种雕塑和战利品的宝库,它被博物馆界视为博物馆的开端。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博物馆只是供皇室或少数富人观赏奇珍异物的收藏室。到18世纪末,西欧一些国家博物馆相继建立,并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的功能才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
1880年,英国博物馆学者鲁金斯发表了《博物馆之功能》的论文,强调博物馆应成为一般公众受教育的场所。美国学者顾迪在《将来的博物馆》和《博物馆行政管理的原则》两篇专论中,进一步强调博物馆必须致力于革新教育,开展积极的活动,使之不仅成为专家学者从事研究的场所,而且要成为教育机构的补充设施,校外教学园地。
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做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
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召开大会,针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探讨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与人类未来的关系。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
中国博物馆学会于1983年正式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并成立了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
5月18日(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全国助残日
    1990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根据该法第48条规定:“每年五月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从1991年5月15日开始实施,“全国助残日”活动即从当年开始进行。全国每年都进行“助残日”活动,每年助残日活动的主题,都是依据当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确立的。活动中,分别围绕“宣传残疾人保障法”、“一助一,送温暖”、“走进每一个残疾人家庭”、“志愿者助残”等主题开展了活动。助残日活动为残疾人提供了各种具体的服务与帮助,活动的规模和声势逐渐扩大,影响日益深入人心。这种用法律的形式确定的“全国助残日”活动,有效地培育了全社会扶残助残风尚、提高了全民助残意识,也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
历年主题  1991年第一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宣传残疾人保障法
          1992年第二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走进每个残疾人家庭
          1993年第三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扶助共进
          1994年第四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我们同行——为远南残疾人运动会献爱心
          1995年第五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一助一,送温暖
          1996年第六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预防残疾,增进健康
          1997年第七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助残与自强
          1998年第八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扶贫解困
          1999年第九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无障碍与视觉第一
          2000年第十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志愿者助残
          2001年第11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宣传贯彻保障法,携手迈入新世纪
          2002年第12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关注基层残疾人工作,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
          2003年第13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发展残疾人事业,共同奔赴小康
          2004年第14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情系我的兄弟姐妹,帮扶贫困残疾人
          2005年第15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平等共享,促进残疾人就业
          2006年第16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真实的了解,真挚的关爱
          2007年第17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保障残疾人的权益,共建和谐社会
          2008年第18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牵手残疾人走进残奥会
5月20日(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二) 国际牛奶日   
    “国际牛奶日”的英文名称是International Milk Day。它是由德国促进牛奶消费者协会在五十年代最先提出来的,后来被国际牛奶业联合会所采纳,并沿用至今。
国际牛奶业联合会于1903年在布鲁塞尔成立。现有39个成员国,大部分为欧洲和美洲国家。1961年5月,国际牛奶业联合会在德国举行了第一个庆祝“牛奶日”活动,并决定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二定为“国际牛奶日”。
“国际牛奶日”活动的目的是以多种形式向消费者介绍牛奶生产情况,直接了解消费者对牛奶生产和乳制品加工的要求。
我国从1999年开始宣传“国际牛奶日”,鼓励人们多喝奶,通过对牛奶的宣传促进和启动消费市场,进而带动牛奶的生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的目的。
5月26 日  世界向人体条件挑战日
  每年的5月26日是联合国提议的世界向人体条件挑战日,"世界人体条件挑战日",又有译称"向人体条件挑战世界日"或"世界向人体挑战日".
 "活着、看着、想着、干着,这就是生命."生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同时,也在向自己的身体条件发出挑战.人类是脆弱的,因为人们承担不起太多的灾难同时人又是坚强的,因为人从形成胚胎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承担起对来自任何方面各种各样的挑战.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病毒与疾病、地壳运动和战争冲突等,所有这些灾害都是对人体挑战.尤其是自然灾害中的各种细菌、病毒和人为发起战争的灾害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首屈一指当属2003年出现的非典型肺炎,曾夺走过不少人的生命,却又被人们战胜了.
 鉴于此,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人类生存与发展国际基金会、人体条件挑战组织等机关机构,为了提高人类对各种灾害的抵抗能力,增加自我体能,将每年5月26日定为"世界向人体挑战日"(亦做"向人体条件挑战世界日"),得到联合国的认可.设立"世界向人体挑战日",其目的就是使全人类的体能得到进一步重视,提高人类体能水平,提高对来自各方面挑战的应对能力,从而避免各种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5月31日 世界无烟日
 烟草是生长在南美洲的一种野生植物,最初印第安人将烟叶口嚼或做成卷烟吸吮。烟草在全球盛行了200多年,直到20世纪,人类才开始认识到烟草对人类的危害。1977年,美国癌肿协会首先提出了控制吸烟的一种宣传教育方式——无烟日。这天,在美国全国范围内进行“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劝阻吸烟者在当天不吸烟,商店停售烟草制品一天。美国把每年11月第3周的星期四定为本国的无烟日。以后,英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制定了无烟日。
1987年11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并于1988年开始执行。但因4月7日是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卫生组织都要提出一项保健要求的主题。为了不干扰其卫生主题的提出,世界卫生组织决定从1989年起将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中国也将该日作为中国的无烟日。

农历5月初5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 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可持续发展传播# #新闻稿发布# #全渠道内容传播#
家居与生活方式媒体万叶千家,报道请联系:18618381477 (微信同号)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