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氧化碳中毒,俗称煤气中毒。冬春季节,人们常采用煤炉、火墙、炭火盆等各种方式取暖,一旦煤、木炭等燃烧不充分就会产生一种闻不出、看不见的气体——一氧化碳。由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造成人体组织严重缺氧,从而引发中毒,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此前各地已发生过多起
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事件
2023年1月,岳阳云溪区一出租民房内有5人死亡。经专家现场勘查和调查取证,认定为长时间使用热水器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2023年1月,江苏省扬中市一对母子用炭火炉围炉煮茶,天冷关闭门窗,导致2人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每年约6000多人 发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其中死亡200多人 火锅、暖炉、热水澡都有可能 成为诱发一氧化碳中毒的帮凶
一氧化碳中毒认识误区
误区一:只有烧煤才会引起中毒
实际上,凡属含碳的燃料,在缺氧而不能充分燃烧时,皆可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包括燃气、木炭、煤油等。
误区二:没有煤烟、臭味不会中毒
一氧化碳本身是无色无味的,很难让人察觉。
误区三:门窗上有缝隙不会中毒
空气比重为1,一氧化碳比重为0.967,如果门窗缝隙处于低处,一氧化碳也不容易排出,大量的一氧化碳还是在室内,容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什么情况下会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1.燃气热水器未安装烟道或烟道未伸出室外,紧闭门窗长时间洗澡,一氧化碳容易聚集,导致中毒。
2.在不通风的房间内用木炭、煤炭取暖、煮茶、烧烤、火锅等,容易产生、聚集一氧化碳,导致中毒。
如何识别煤气中毒?
(1) 轻度中毒。中毒者会感到头晕、头痛、眼花、全身乏力,这时如能及时开窗通风,吸入新鲜空气,症状会很快减轻、消失。
(2) 中度中毒。中毒者可出现多汗、烦躁、走路不稳、皮肤苍白、意识模糊、老是感觉睡不醒、困倦乏力,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基本可以治愈,很少留下后遗症。
(3) 重度中毒。中毒者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全身抽动,大小便失禁,面色口唇现樱红色,呼吸、脉搏增快,血压上升,心律不齐。极度危重者可持续深度昏迷,脉细弱,不规则呼吸,血压下降,也可出现40℃高熟,此时生命垂危,死亡率高。即使有幸存活,也会遗留严重后遗症。
发现一氧化碳中毒怎么办
当发现有人一氧化碳中毒后,不要盲目进入,施救者必须迅速按下列程序进行救助:
打开门窗通风,勿碰触室内家电,以防爆炸。
切断毒气来源。
将中毒患者脱离现场,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注意保暖,解开患者的衣领及腰带,保持呼吸顺畅。
患者如有呼吸,要迅速就医;患者如无呼吸,要一面施行人工呼吸,一面呼叫救护车。
防范一氧化碳中毒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一、使用燃气要保持室内通风
用燃气洗澡、做饭、取暖,不要紧闭门窗,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二、燃气热水器烟道要伸出室外
燃气热水器必须安装烟道并伸出室外,确保烟道连接严密畅通。
三、规范安装燃气热水器
燃气热水器要安装在通风条件好的非生活空间,不得安装在客厅、卧室、浴室、过道等地方。
四、禁止在室内烧炭。
尽量不在室内烧炭取暖、煮茶、烧烤、火锅等,严禁紧闭门窗。
五、家中使用燃气、煤气热水器时,好安装一氧化碳探测器。一旦识别到一氧化碳过高,一氧化碳探测器会变成红色并发出声音报警。
近年来,多地都选择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来防范一氧化碳中毒。通过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宣传、隐患排查以及一氧化碳报警器的安装来进一步提高群众对消防安全意识和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的能力,确保及时发现险情,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生命安全。电化学一氧化碳气体传感器是一氧化碳报警器中常用的一类传感器。
电化学一氧化碳气体传感器的特点,是电流与一氧化碳浓度完全成正比,输出信号与气体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所以信号处理和显示非常方便。而且,电化学传感器的灵敏度比较高,能够及时迅速地发现一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起到报警预防作用。推荐一氧化碳传感器TGS5141 :TGS5141是费加罗研发的可电池驱动的电化学式传感器,使用一个特殊的电极取代了储水器,由于去除了TGS5042中使用的储水器,TGS5141与TGS5042相比,其外形尺寸缩减到只有后者的10%大小。超小型的体积使其可以成为诸如一氧化碳报警器、便携式一氧化碳检测仪、微型住宅一氧化碳检测仪、多用途火灾检测仪的理想选择 。OEM客户会发现,通过每个传感器的条形码,可以单独打印每个传感器的数据,使用户可以避免昂贵的气体校准程序,还允许对个别传感器进行追踪。
手机版|策划设计|内容生产|广告服务|官方微博|联系我们|时尚家居门户万叶千家® ( 京ICP备12041955号/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1476号/渝ICP备2023013861号 )
GMT+8, 2024-10-10 16:55 , Processed in 0.052287 second(s), 13 queries .
Copyright © 万叶千家 版权所有 www.homelifesty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