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时尚家居门户万叶千家  wanyeqianjia.com  

万叶千家

家居生活方式媒体

第53届中国(广州)家具博览会
23#
万叶智擎 万叶号  发表于 2011-11-6 10:04
【家庭论坛】一天当中,什么时候跟孩子说话?跟孩子对话的内容是什么呢?思考ing~~
#可持续发展传播# #新闻稿发布# #全渠道内容传播#
家居与生活方式媒体万叶千家,报道请联系:18618381477 (微信同号)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22#
万叶智擎 万叶号  发表于 2011-11-6 10:01
【学校论坛】观摩团:挪出一部分学习、上培优班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公益事业,学校敢不敢?家长敢不敢?
21#
万叶智擎 万叶号  发表于 2011-11-6 10:01
【家庭论坛】台湾彩虹爱家生命教育协会秘书长陈进隆 老师主题演讲:在亲子共读中享受生命成长的喜悦。
20#
万叶智擎 万叶号  发表于 2011-11-6 09:57
【家庭论坛】宋少卫老师与大家分享“惩罚的原则”:1.不以泄 愤为目的;2.不伤害孩子;3.淘气椅与习惯性无助的活动。
19#
万叶智擎 万叶号  发表于 2011-11-6 09:56
【学校论坛】校长言论:与西方孩子比,中国孩子显得更怕尝试和失败,不愿意冒险,很多学校连稍微具有危险性的体育课项目都取消了,就怕学生受伤。而西方孩子会经常说一句话:let me try。
18#
万叶智擎 万叶号  发表于 2011-11-6 09:43
陆士桢:新时代发展下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2011第四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 时尚家居门户万叶千家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陆士桢做主题发言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陆士桢:

  各位嘉宾大家好!

  很高兴能够参加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我们这个论坛的题目是“责任和未来“。我想责任是我们整个中国人民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家长的责任,因为孩子是家庭和家长生命的延续,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这也是一个家庭的价值、地位、社会关系的延续。

  我们谈家庭教育就一定离不开时代。很多人都会觉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现在的家庭教育难题越来越多,家长处于手足无措的时候越来越多?为什么?

  我想今天有两个观点跟大家分享:

  第一,当今,中国家庭教育面临着怎样的背景?

  所有的家长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我问一个问题,你准备让你的孩子往哪儿跑?终点在哪儿?所有青年人都说我要迅速获得成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你想不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谓的成功,我们世俗的成功其实就是物质标准。我们判断人就是物质、就是现实,这种东西一定影响到所有的社会道德价值。刚才俞先生讲中国现在是一个缺乏道德的社会,为什么?我觉得有两个问题:第一,文化大革命把传统文化的精华丢失了;第二,物质化,把人生的目标和追求简单化、功利化。这两个问题使中国社会的道德问题面临着挑战。这种观点它一定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目标。

  所以,我认为这个背景是我们当代家庭教育绕不过去的,我们必须回应这种形势,否则你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就很难教育今天的孩子。正因为如此,我想今天的家庭教育有这样四个问题必须要思考。

  1、目标

  每个家庭都必须认真思考,我要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说得透彻一点儿,在世俗功利的目标和像刚才俞先生讲的这样理想的成功的人当中,我们到底如何选择?再说得透彻一点儿,你要你孩子世俗的成功,还是要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刚才俞先生谈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观点,也是很多家长绕不开又必须要绕的观点,就是你要真正的成功,当你把他的人格和他的基本价值等基础打好了的时候,他最终走向成功才是有保障的。而你简单的所谓的成绩只是表面的,如果你一心追求这个,忽略了他整个的发展,预期实际上是不可测的,而且这种危险预期比例是非常高的。

  刚才俞先生讲了他自己,我简单说一下我自己的儿子。他成绩极差,我和儿子最经典的话就是:“你考怎么样了?” “还行。”“什么叫还行?”“后边还有仨。”后来好不容易念完初中,上了中专。突然有一天他就跟我说要考大学,结果那一年他是他们班唯一考上本科的,后来要出国留学。我说,那行,你到国外读个硕士、博士,你就成功了。他说,我就想学电脑动画制作,我要读一个职业教育。这意味着他在中国拿到了学士学位,要到国外读一个大专,我思想斗争特别激烈,因为我觉得,一个职业教育花钱很多。另外,他还是没有按照世俗的观点成长。后来他在加拿大读了几年书,回国后,我个人觉得他目前的职业状态非常好,他做了他喜欢的事情,而且他的专业技术很好。最后很多人都说你的儿子上大学就是奇迹,他现在的状态更是奇迹。其实,过程中我也在反思。我有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可能会非常焦虑,会跟他发生非常多的冲突,但是你去理解他,把他基础的东西打好,最终的成功还是能够实现。所以我想第一个问题就是目标。

  2、关系

  怎么看这个孩子?把孩子当成什么?

  我举个例子:我上中学的时候,我们那个团委书记说,共青团的大门是敞开的,你为什么进不来呢?你身上长了好多脓包,你左胳膊长一骄傲自满,右胳膊长一不团结同学,你把你的这些包都弄掉了,共青团张开双臂欢迎你。那时候,我觉得我们这个团委书记太有水准了,后来等我做了多年的青少年工作,我真觉得过去那种思维有毛病,家长和学校都有这个思维,我们得有一个以社会为本的培养目标,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我老说像一个水果一样,那小孩长得像茄子、萝卜、苹果,你什么时候把萝卜塑造成苹果你就成功了,以前我们老这样说,现在你试一试,你自己那儿子你都塑造不了。我那天在我们小区门口看见俩小孩,我说你看你们长得太像土豆了。大人为什么教育你们呢?就是想把你们塑造成苹果,然后再出口。后来那俩小孩说了两句话一下就把我噎回去了,第一句话是:那全是你们大人想的,第二句话说:我告诉你们大人,我们土豆长好了,照样出口。

  我觉得现在有三个重要的定义,第一就是能动的,它是发展的主体,这个叫做能动的;第二个叫做有潜能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关键是如何发挥;第三是独特的。

  3、态度

  今天的教育态度非常重要,所以我倡导一个词,叫做接纳。什么叫接纳?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区分接纳与赞赏的不同。对孩子的言行你可以不赞赏,但要理解和接纳他。换句话说,你一定不能要求孩子所做的一切事情你都赞赏,孩子都要按照你的标准来表达自我,他的言行都是你要求的,这在今天绝对是不行的。他跟你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代有很多的差异,对孩子的很多言行你可以不赞赏,但是你要理解,要接纳他,你不理解不接纳,就失去了和孩子对话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很多人都讲沟通,我个人认为是不行的。沟通只是解决了一个方式,而沟通的前提或者说基础是接纳,这是我说的第三个建议。

  4、方法

  一定要改革教育的方法,家庭教育的方法。传统的家庭教育方法习惯于训斥,习惯于对孩子的灌输、教训,这在今天的孩子看来,是最不可取的,也是最无效的。

  我一直希望我们的家长能够更有心地教育孩子。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学习辅导,很多家长焦虑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每天喋喋不休地催促,翻脸,成绩差了就打屁股,其实什么用都没有。理论上来讲,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好坏,依我看就取决两个东西:一个是学习的动力,他想不想学;另一个是学习习惯。

  理论上说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基础教育,智力不是影响成绩的基本条件,影响成绩的就两条:一个动力,一个习惯。而动力,我们小的时候习惯于教育,你要好好念书,你要怎么怎么,现在有的家长还用这种方式,这东西对孩子一点儿用都没有。对一个孩子来讲,这种动力最主要取决于两个欲望:第一个欲望是求知欲望,他对学的东西感兴趣;第二个欲望是成功欲望。你试试看,一个孩子从来没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过肯定,他怎么能爱学习?

  所以,家长给孩子设立目标,达到了就鼓励、就推动、就奖励,这种逐渐的推动,你才能够有意识让他在学习生活当中获得肯定,这种肯定能够成为他学习的很重要的动力。调动他的求知欲望和成功欲望,需要家长用心。

  另外,比如说这个孩子学习成绩好,我个人觉得习惯上就三条:一是注意力。凡是成绩好的孩子,他上课注意听讲,那怎么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有很多方法可以做,这就真的需要家长用心。比如说最简单的方法,孩子在幼儿时期,你不断地让他集中尽力推这个球,时间长了就培养了孩子很好的专注的习惯;二是思考的习惯。懒惰的孩子成绩永远不好,所以要培养他这种思考的习惯;三是严谨的态度。

  这里我也有一个观点想跟大家分享,我们很多人重视孩子的成绩,其实更重要的需要重视孩子的智能结构,培养他的智力能力远比成绩重要。

  最后,我还想呼吁一下,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要进一步加强,因为家庭教育现在社会需求比较大,家长的困惑很多。如今,不断地会有一些新的提法、新的思想涌出,或者新的建议,很多家长如获至宝,但是往往未见得就能奏效。我觉得这有两种原因:第一,家庭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人家的女儿按照那个思路可以上哈佛,你的女儿按照那种方法做没准出现一个小太妹,这个真的是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状况,家庭教育要加强理论研究。一些新的观点、新的做法的提出,缺乏理论的支撑,缺乏理性的分析,这也是我们中国家庭教育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应该说每个人都离不开家庭,当我们看一个孩子的种种表现的时候,他幼年的经历常常是在这些东西当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所以,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一个孩子的未来,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关系到我们社会。

  所以,回到我们的论坛,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了我们的未来,谢谢各位!

(责任编辑:刘巍)

17#
万叶智擎 万叶号  发表于 2011-11-6 09:40
专访王殿军:家庭要给孩子创造轻松的氛围摘要:王殿军: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名次以及包括孩子认为属于个人隐私的部分,这样就容易导致孩子虽然知道你是为了我好,为我关心,但这种关心的方式和度是不能接受的。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您现在关注到是第四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专家访问直播现场。非常欢迎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来和大家交流家庭教育的话题。

  王殿军:各位网友好,我是来自清华附中的现任校长王殿军,很高兴参加第四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

2011第四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 时尚家居门户万叶千家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在论坛现象接受采访



  主持人:其实很多人说,父母是世界上最难做的工作,不仅24小时贴心服务,而且要做大量危机公关。也有人在网络上发起了“父母皆祸害”的说法。大家一时间搞不清楚,一方面孩子会依赖父母,一方面对父母过度关心很厌烦,您觉得这是时代符号还是独生子女使然?

  王殿军:这是两方面的问题,我是一名家长,孩子已经读研究生了。我在回忆,一个家长如何处理好自己的角色,有些问题不宜展开太多。我简单说一下。我的想法是,有些与我们传统文化有关,有一些家长因为种种原因,历史原因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原因,自己的理想没有很好实现,一生的抱负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他就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延续自己的梦想,帮他实现这个梦想,所以特别特别关心。但是这个关心,如果一个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我的理论,主要的关心应该关心他日常生活和他的一些习惯,这样比较好一点。因为我们现在孩子很早就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我个人认为,我们学校整个老师和学校环境还是不错,所以教育的事情更多是学校和老师关心的。家长应该关心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我了解到现在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业不仅仅是关注,而且是特别过度地关注,关注的方式有时候让孩子比较反感。因为时代的变化,我们也得承认,我们打开国门对外开放之后,有一些西方家庭的观念,西方家庭教育的观念也会自然进来。所以孩子们对于自己的权利得到尊重,实际上从小是很在乎的。比如说家长总是想看看孩子的手机或者他有没有日记,或者他现在有没有什么问题,总是特别担心。这样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名次以及包括孩子认为属于个人隐私的部分,这样就容易导致孩子虽然知道你是为了我好,为我关心,但这种关心的方式和度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好多孩子和家庭之间的冲突,我认为双方都是有爱的,但是爱的方式和爱的程度一定要让对方能够感受到孩子受到尊重。所以我们今天建议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这种爱,这种氛围才能够让孩子感觉到成长比较快乐,未来对他的性格有好处。

  主持人:您也知道,现在社会竞争压力特别大,特别是做父母这一代,随着青年人介入,家长的工作也会越来越快。有一种现象就是办公室的冷漠,甚至两个人面对面坐着都不会交流,通过网络上去交流,您觉得像这种办公室冷漠状态会不会引入到家庭当中?家长面临这么大的压力,又该如何释放?

  王殿军:现在社会节奏很快,功利化的现象比较严重,比较浮躁,竞争力也比较强。这种情况导致一个人在工作的时间段工作压力比较大,可能心情也比较紧张。但是人的情绪有一定的惯性。就像我如果马上跟你吵一架,我转过头碰到另一个人,跟我关系挺好,我一下子急转弯表现出和颜悦色比较难,人的情绪需要一个惯性。如果你在单位上工作压力特别大,同事之间特别冷漠,氛围不好,你带着特别不愉快的心情待了八个小时、十个小时,回到家里之后,要说对孩子和家庭的氛围不影响是不可能的,肯定有一定影响。这是我们家长应该特别注意的。想让自己心情好,自己用一种良好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同事,对待自己的工作,能够把白天的快乐延续到自己的家庭环境里。

  另外,我们除了工作之外,所有的父母一定要尽可能减少工作之外一些不必要的业余时间,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和家人在一起。我感觉到,有时候和家人在一起干什么说什么不重要,在一起就很重要。所以孩子如果说,尤其在一定年龄阶段老见不着你,他要跟你交心就需要两个人待到一定的程度,感觉到前面没有什么事,大家比较放松,这样一个和谐、轻松的心态里,孩子才愿意跟你聊天,或者跟你说说心里话。如果说,见到你了,你就十分钟、八分钟,一会儿又接电话,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儿上网。在这样的氛围里,孩子只好把自己内心世界封闭起来。所以我经常在家庭会上讲,家庭要给孩子创造轻松的氛围,自己一定要融入这个氛围,自己先要做到。孩子学习的时候你也是在学习当中,孩子可能看他的教科书,做他的作业,你应该看看你专业方面相关专业书,看看报纸,浏览报纸。而不是在那儿没完没了上网。我不是说上网不对,看电视或者接手机,发短信,完全忽略孩子,这样的话,这个氛围就不好。

  主持人:您刚才谈到一点,关于亲子教育,有个问题网友很关心,就是留学。留学很容易把孩子跟家长分开,分隔在不同的国度当中,这种留学的情况家长应该如何弥补?比如说经常打电话。这种问题该如何解决?

  王殿军:我觉得全球化国际化是未来世界发展的趋势。我自己认为,一个人受什么样的教育,未来是一个家庭或者个人有一定的选择权。因为未来世界每个国家都很开放,所以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潜质和他自己的兴趣爱好,他选择一个他认为最适合接受教育的地方,这个地方也可能是在自己的祖国,也可能在其他国家。这应该是一种常态。我们不要说我待在这儿我表示爱好或者我出国就不喜欢中国的教育。教育很难评价,是一个复杂的事情,只有接受教育的人才有权利说我感觉到舒服和不舒服。就像过去人说,鞋子好不好,舒服不舒服脚知道。教育好不好孩子们知道。如果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他追求的,其他的地方更合适,我们有条件的时候应该给他创造机会让他接受比较满意的教育。

  当然,一个是不要跟风,看到别的孩子说去美国读书,去英国读书、法国读书,他能去我孩子也要去,无非就是交点钱,这个跟风是不合适的。我们要仔细评估一下我们孩子各方面的读书生活能力,外语基础,未来的人生规划等等,我们要综合考虑,来给孩子设计路线图。不要人家怎么样我们就要干,大家都去。

  另外,不要家长或者老师或者咨询别的人,比如说上新东方找俞总谈谈,说我孩子是不是应该去,孩子到一定年龄,其实很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和孩子交流,尊重他的想法。因为现在的网络,这个世界的距离在缩小,孩子了解的东西远远比老师和家长想像多得多。他如果自己一点都不想出国,你动员他去,这样实际上是不尊重孩子的选择。无论留学也好,待在国内也好,这是一个孩子对自己的教育选择。如果我们国家一个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学校里有更多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和学习方式的权利,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可能会更加有希望一些。

  主持人:谢谢您来到演播室和我们做简短的交流。感谢网友的全程关注,本次访问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蔡安)

16#
万叶智擎 万叶号  发表于 2011-11-6 09:37
沙玛阿果:大众媒体如何助力家庭教育

2011第四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 时尚家居门户万叶千家

中央电视台法律频道《心理访谈》节目主持人沙玛阿果做主题发言



  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论坛里跟大家分享家庭教育的体验。我不是教育者,今天有很多专家、学者,还有很多家长,我想我们所有人来到这里有一个共同角色就是,只要有了孩子,我们就会做父母。所以,其实这个命题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无法逃脱。一开始俞总说了,现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最大的弊端就是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着分数展开的,我们要给孩子打分数,孩子学习成绩要有一个分数,而且分数越高越好,这是我们的要求。

  咱们在座的也都有做父母的,我问两个问题:第一个,如果您觉得您是一位称职的父母,或者您是一位让孩子满意的父母,满分是100分,我们60分及格的话,您自己认为您是一位及格的父母,能打60分以上的,举手给我们看一下。称职,咱们别求高;第二个,在孩子心目当中您觉得您是一位称职的父母,他对你的满意度,你想想孩子会给你怎么样的评论,举手我看看,也是一半一半。我们可以自己问自己,在当父母的体验当中你有没有自我获得过成长?还是您始终在当父母的时候就在原点?在孕育孩子的时候你就是那样做父母,当孩子长大以后,您还是用那样的心态,那样的思想,那样的意思在做父母,你自己有没有成长?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也是要问我们在座的每个人的。

  我们知道,因为我们生了孩子我们要当父母,而且好像不经过学习,也没有一个很严谨的理论系统的修炼,然后我们就做了父母了。那么,在做父母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很多困惑、很多难题,我们又不知道怎么办,那你们往往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去学习、去了解、去借鉴、去参照?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当中,传媒在你学习过程当中起了多少作用?你有多少借鉴的经验是从传媒获得的?所以,开始我就想问大家这四个问题。有的人可能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是我们不妨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可能在问这个问题当中,有助于我们的家庭教育,有助于我们每个孩子的成长。

  我今天这个题目叫“大众传媒如何助力家庭教育”,有两个出发点:第一个,家庭教育我主要还是着重于在《心理访谈》;第二个,我还想从正面跟大家分享作为一个大众传媒,作为一个我们很多人都会看的媒体,我们怎么样有意识地给大家引导一种正确的、健康的、有效的家庭教育。同时作为每个父母、作为观众,我们怎么样在众多传媒当中有意识地、有嗅觉地去搜索、去了解、去吸取有益于自己的家庭教育。

  我首先从两个小事说起,也是源于我自己的经历。有一天我跟7岁的儿子在一块儿吃饭,他突然说:“妈妈,我挺幸福的。”我说,为什么呀?他说,你看,我们班同学考试不及格,都被他爸爸妈妈打了。言下之意就是,你看人家考试不及格被打了,但是他没有。其实这有个前提,也是在这之前,他去年才上了一年级,有一次英语第一次考试,考得非常不理想,很低,低到什么程度呢?之前本来我想跟大家说说这个分数,但后来想这也是人家个人隐私,咱也不能说得这么细,还得做一个保护,反正非常不理想。儿子就很沮丧,抹眼泪。我问怎么了?他说考试没考好。我说考多少?他说没法说。我说,那我猜一猜,你考了90分?他摇头。80分?摇头。大家可以想一想他的考试成绩了。我说,你是不是觉得你考低了会很难过啊。这个时候我可以定格,很多家长也可以想一想你会怎么办?有很多父母可能这时候会有暴怒、生气、不满,对吧?埋怨、失望,可能各种负面的情绪和体验会涌现出来,甚至有些可能会采取一些非常极端的负面的行为,比如说体罚、惩罚、施暴等,让孩子本来就受伤的心灵再抹上点儿盐。当时我还是挺理性的,我说你为什么没考好啊?你认为你是发挥失常了还是确实不会答,他说可能很多没听懂。那你觉得是你已经学得很刻苦了,还是学得不够,花的时间不够?他说可能是时间不够。

  其实我这都是一种提醒,因为在我心中我已经有这样的感觉了。比如说老师布置作业,英语每天都不听,反正这个作业也不是一定要做,听没听只有自己知道,最后这个成绩怎么会好?成绩怎么样只有考试才知道,所以偶尔偷懒的这样一个恶习最后就在考试成绩上就体现出来。他说有时候我没听,我觉得还是时间不够。当时我说,那这样,我们来试一下,比如说我们拿一个星期,多花点儿时间我们来听一听英语,来学一学。我跟老师争取,我们再考一次,来试一下,我们就一个星期时间来试一试,看看最后你的成绩会有什么变化?我当时跟孩子这样说话的背后动因是什么呢?我特别怕这次成绩对孩子带来影响,不是说孩子成绩出现问题,而是对他自信心是一个打击,我担心孩子从此以后会害怕学习英语,甚至对英语没有兴趣。如果把一个孩子学习的兴趣给破坏掉了,把他的自信心毁灭了,我觉得这是致命的,这是最可怕的。后来我就跟老师联系,我说孩子考试没考好,很难过。老师说没事,我都跟他说了我们还可以再给他一次机会。学校老师现在也都挺人性化的。我说行,我们已经说了给一个星期时间,到时候再给他一次考试的机会,而且我相信他会考得不错。结果就在这一个星期里,孩子特别主动,每天主动问我这个英语怎么说,跟我主动交流。一个星期以后,考了100分。

  几十分的这样一个差距,我觉得不是一个追求分数的一个过程,而是我想让孩子在这样一次考试的失败当中,去体会什么叫受挫、什么叫失败、什么叫在失败中站起来、什么叫意识到只要自己努力是可以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更多地感觉到一种学习的乐趣、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力量。其实,诸如此类的生活细小的事在我们生活当中,可能每个人都会发生,我们父母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去应对。所以不是一句话或者一个理论的体系能够总结的,但它每天都在发生、每天都在做。

  有一次我们做心理访谈,也是做母子互动关系,我们俩也做了一期节目。在节目中有一期就是希望孩子给母亲打满意度,也是满分100分,当时我孩子给我打了99分,也就说还有1分就是满分。我之所以跟大家分享这个,就是想说一下,我是一个媒体人,做媒体传播的;同时,我也是一名母亲;我自己真的是因为这么多年来在传播当中一直关注家庭教育的获益者,我们没有家庭教育的大学,没有哪个学校说专门上一个家庭教育的课,专门为父母开设课堂,然后你毕业之后可以上岗当父母。我们都是当了父母之后在成长经历当中,在我们很忙碌的闲暇之余,我们可能就是点点滴滴的在书本上、在朋友的交流当中、在电视上,或者在这样的论坛上我们来学习怎么样当父母、怎么样进行很好的家庭教育。而我个人就是在点点积累当中获益的。

  《心理访谈》已经播了七年了,后来发现到我们《心理访谈》来做节目的大部分是家庭,比如说夫妻关系或者说亲子关系,所以可想现在的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是非常困惑的,然后来到我们节目当中求助。但是我可以举三个例子,三个通过我们节目获益的父母的例子。这些例子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我们现在家庭教育当中我们的误区是什么?致命的问题在哪里?

  第一个,我把她归类为一个控制型的母亲,可能对很多父母来说不是控制,是保护。这个母亲带着一个20多岁的女儿来到我们节目中,原因是女儿出国留学了去了英国,半年以后她失恋了,因为失恋她无法再继续待在英国,无法继续一个人在他乡生活,于是回到了祖国。不仅回到了祖国,而且还回到了她的老家继续跟她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非常困惑,说我不明白,我以前以为我的这个教育是非常成功的,我的女儿在当地是非常优秀的,你看她不仅离开了我们的城市,而且到了异国,到了英国去接受国外的教育。这是一个很优秀的例子,为什么到后来自己觉得该享受自己教育喜悦的时候,女儿却出现问题了?

  后来我们在做节目中,发现在家庭教育当中,发现心理是家庭教育当中的一个核心点,一个根基。孩子的这样一个行为其实是源于从小家庭教育过程当中母亲对他的保护或者说控制。因为这个孩子从小就是因为学习好,也就只有学习,没有别的。母亲是不轻易让她去做任何事情,甚至担心周围的孩子会影响到她,她都不让孩子跟别人的孩子玩,除了学校上课,回到家里就是母亲带着,在母亲的手足眼前看着。比如母亲把她接回家了,母亲还要上班,就让她在单位里做作业,而在家里做完饭吃完饭就睡觉,始终在母亲的眼皮底下成长,在家里任何事情都不做的。可能大家都不相信,在高考之前她连自己的鞋带都没有系过,就这样的孩子给她培养成了到了英国去念书。当然,想当然她是一个成年人,可能有感情的需要,在和异性的交往当中失恋了、受挫了,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那为什么她经历了这样一个打击以后,可能会有痛苦的一段时间,怎么样调整自己?怎么样适应这样一个变化?怎么样去了解男女之间的爱情究竟怎么回事?怎么开始下一段爱情?她是回到了原点,害怕、恐惧,甚至回到了妈妈的身边,可能在这十几年的教育当中,妈妈的控制或者保护也好,其实是让孩子的心智停在了原点.她可能是20多的女孩,但是她的情商可能只有几岁,最多也就是十几岁,你说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她能应付成年人的世界吗?她能经历并很好地去适应这种成年人的生活的变化吗?肯定不行。所以,带着这样一种困惑、迷茫,甚至痛苦,母女来到了我们的演播室。我后来发现做家庭节目,其实找到了一个共通性,我们首先总是觉得我们孩子出现问题了,问怎么回事啊?她怎么会这样呢?本来应该很好的呀。可是,一旦我们抛去表面的现象去挖深层原因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问题就是出现在我们的教育上,就是在我们的父母身上。但是,当我们把这样一个深层的原因告诉他们以后,可能让母亲了解女儿为什么会这样。所以,这对母女现在要做的事情不是说一定要培养一个成绩多么优秀的到国外读书的,为家里长脸的这么一个孩子,而是要让她回到小时候一样,重新长大,心理获得成长,她必须要弥补这一课。要是这一课不补上,这个女儿以后的成长那就可想而知了。

  在通过我们节目的梳理和分析,母亲知道原来成长是要这样的,孩子教育是要这样的,不能过度保护。我们既要关心他,又要关爱他,但是要给他一些空间,给他自己自由的生活,甚至在小时候就要让她摔摔跤,她会知道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她才有能力应付成年人的生活。

  还有一个例子,我觉得也是很多父母都会有的,就是完美要求。往往我们父母会犯一个什么错误呢?我们从小就要高要求我们的孩子总是100分。这是一对父子来到我们演播室,儿子成绩非常好,而且是当地的状元考上某个重点大学。但一进入大学以后连续好几次挂科,后来沉迷网络,就不愿意学习了。父亲带着这个20多岁的儿子来到我们演播室,我们就觉得很奇怪,父亲本来是一个很成功的老师,所以他觉得他也是一个很成功的父亲,通过自己这么几十年的努力把儿子送到了重点大学,也应该是一个很满意的结果。可是,儿子却出现了这么一种让他怎么想也想不明白的现象,于是来到我们节目,我们也是透过表面再深层地挖掘。我们说你小时候不是学习很好吗?这个儿子后来说我从来没有体验过学习的乐趣,我从来没有在学习过程当中感受到成功或者自信,从小的学习总是在父亲高要求和指导下,学习成绩还真是不错,总是在班里考试考第一。他说当他在班里获得考试成绩第一的时候,他找到父亲说,爸爸,你看我这次考试考得很好,考的第一。没想到爸爸没有表扬,说考了第一了吧,但是你要想想,你要考全市的第一呢,你离全市的第一还差多远?还很有距离吧?本来他是想得到一种鼓励和欣赏和肯定,结果没想到得到的是父亲更高的要求。这孩子还挺争气,在高考的时候以全市第一考上了大学。可是,他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兴趣这个根基是没有建立的,所以后来进入大学之后,离开了父亲的要求和高压,一旦开始要自我学习或者自我获取知识的营养的时候,他的根基没有,所以后来成绩连续挂科。

  在现场我们更多的不是去埋怨那个儿子,而是更多地让父亲怎么意识到在你认为你非常有利的、非常完美的、非常正确的这样一个教育方式当中,最缺失的是什么?其实,他是老师,他在家里还继续在当老师,缺失的是一个父亲的角色,父亲对孩子的爱、认可和接纳。正是这样一种缺失,让孩子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成长起来,他内心是没有一个爱的一种根基和一种营养的。所以,一旦他成年以后要他自己去应付很多事情时,他是无法应付的。在节目当中,最后我们做了一个很有趣的欣慰训练,我们问孩子,你最想让你父亲说什么?他说我最想让我父亲说一句话,儿子,你行,你终于能挂科了。当时让这个父亲说这个话是非常难的,他是一个人民教师,他总要求自己的儿子成绩一定是最好,他怎么能说儿子你终于能够挂科了。其实,这个话背后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让这个父亲去接纳孩子的不完整,甚至是接纳孩子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你不接受,或者是你是不认可的,但是你必须理解和接纳,这也是我们普通家庭教育当中比较典型的父母,就是把孩子送到大学以后才发现原来我在家庭教育当中最致命的是什么、最缺的是什么。以为自己是一个很称职的父亲,结果不是。

  大家可能注意到刚才我举的这几个例子,这些孩子都是成人了,你看上大学的、工作的、去美国读书的,都是20多岁了,好像是在家庭教育很重要的那个阶段已经过去了,他应该是接受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学校教育,来更多地获得成长。那为什么我们往往是在孩子成年以后,我们觉得我们的教育已经不再那么直接了或者说不再给我们那么大压力了?为什么我们的任务应该基本完成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孩子的问题?这点我觉得是很可怕的。还有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它都是隐性的,它不是显性的,比如我们说现在教育孩子的问题,暴力、打孩子、体罚,冷暴力、羞辱、冷漠、溺爱,这些我们可能都会觉得是有问题的。最可怕的是我刚才举的前面两个例子,就是我们在所有的可能绝大部分的社会也好、家庭也好,我们的父母都认同的这样一种理念的前提之下,结果我们却是在伤害我们的孩子,我想用个词,可能不是太妥当,但是我觉得它可以表明对孩子的影响是到什么程度,甚至是在“迫害”我们的孩子。

  我把这两位母亲和我自己来做比较,因为我的孩子才7岁,他重要的成长阶段我们还要和他在一起,我觉得我跟他们不一样的是,我是在当初为人母的时候,在我孕育这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在做《半边天》、在做《心理访谈》,而这两个节目在现有的这样一个媒体大环境当中,我觉得他们对家庭教育、对孩子教育、对父母都起着一种积极作用,而我就身在其中,而我是从中获益的。就说这7年,我在做节目的时候,我在看到别人家庭的教训的时候,我是在成长的。所以,我就更加地感觉到今天我们论坛的重要性、价值和意义。《心理访谈》从开播到现在已经有近7年,我们有1/2的家庭获益。但这可能是一个职业的,比如说我们的节目特点是当事人带着爸爸妈妈、孩子来到现场,我们会有专家进行分析、引导、帮助,最后找到一个正向的方向,我们总要给他找到一点光亮和希望。比如在生活当中怎么去调整这样的关系?怎么给孩子更好的氛围?给他更好的成长前景?这是我们节目的一个固定模式。那么,我们就特别希望,因为我们是一个电视,我说的大众传媒可能更多,传统电视对大家的冲击力、影响力还是非常高的,而且现在看电视人群的年龄、职业是非常宽泛的,所以看电视的人也会获益。就像照镜子一样,如果有自省意识的父母就会想这个事情怎么会发生?他们家为什么会那样?如果我是那个父亲或者母亲,我会怎么做?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我的家里,我的孩子出现了问题,我应该怎么办?它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射到我们每个人自己。然后,我们通过这面镜子,虽然我们没有一个来自于我们家庭直接教训的提醒,但是它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的经验。这个经验它就像印在了我们脑子里或者印在了我们内心里,可能在我们具体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应该怎么去做。

  《心理访谈》其实它作为一个大众传媒,从它的纯收视率或者说它的社会影响度的广度来说,它是有限的,因为它是一个专业节目。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可以肯定地说,在帮助我们中国的家庭,在调整我们中国的家庭关系,在引导中国的亲子关系互动的这样一个层面,我觉得它还是起到非常正向、有益的引导作用。

  曾经有一个父母跟我说了一个事,我当时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他说你知道我们怎么看你的节目吗?我们每天把它录下来,孩子每天上学看不到,我们就把它录下来,周末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同时来看这个节目。这个时候,你可以看出现在的父母是多么如饥似渴想去学习我们怎么样当父母、怎么样做孩子。我们怎么样能够营造一个很好的家庭氛围?如果我们这个家庭以前是有问题的话,我们怎么样做到自省?从这个问题当中来修正,及时地让我们的家庭走入一个健康的轨道,有一个很健康的环境,让孩子有一个很健康的未来,他们都有这样的愿望和动力。但是,在现有的状态下,因为媒体毕竟有它的传播规律,可能觉得要好看,要吸引眼球,而人的审美又是多元的,一个是在我们无法去规定所有的传媒必须正向地要给我们一个正确的引导的这样一个前提之下,作为我们父母,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搜索、去接近、去了解、去获取你觉得有益于你家庭教育的这样一些内容,而作为媒体,我觉得更是责无旁贷的。

  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今年已经举行了第四届,还会不断地持续下去,我觉得下一步可能它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专业的论坛,它应该更多地走进社区,走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让我们更多的父母来从中获益。因为我们说一个孩子是无法选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或者我们来到哪个家庭,如果你是生活在一个有很好的家庭文化的传承中,你可能就是一个幸运的孩子。这些父母可能不懂得专业的家庭教育,这种所谓的本能其实不是说它真的就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是有一种潜意识的家族文化的传承的。所以我觉得有了这样一个意识的话,我觉得这方面要做也是很好。

  总之,我想最后还表达一点,我们作为传媒人,特别是我们每个人身为父母都应该有这样的责任、义务来做这个事情,更好地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尽微薄之力。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刘巍)

15#
万叶智擎 万叶号  发表于 2011-11-6 09:35
主题论坛:快速发展时代 谁来为孩子幸福成长买单?
主持人 杨芮:接下来我们要请出我们的对话嘉宾,他们分别是: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姜宏德先生,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亲子教育学者黄廼毓女士,《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政治文化部教育采访室主编袁新文老师,以及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执行总裁陈向东老师。本次论坛当中作为主持人的是咱们中国非常知名的媒体人士,来自新浪教育频道总监梅景松老师,有请我们的嘉宾!

  接下来他们将就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当中,谁来为孩子的幸福成长来买单这样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2011第四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 时尚家居门户万叶千家

四位嘉宾“华山论剑”




  梅景松:首先,今天很开心能够接到新东方的邀请来做这个论坛的主持人。应该说刚才听了一上午,很多嘉宾的演讲我觉得深受启发,虽然我没有小孩,但是刚才包括我在台下跟我们身边的专家交流,其实在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间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过去的时候我们可能很多时候忽略了,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发现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很多家长没有第二次机会再去重新纠正自己原来的问题。所以,这也使我们现在整个中国的家庭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特别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家可能都看到了,今天我们这两边的微博大屏幕,其实在新浪两个亿的微博网友里面,1/3都是家长,我们教育频道从2000年开始建立,基本上跟新东方的合作大概有10年时间,我们真的非常高兴新东方从一开始的出国留学英语培训机构,慢慢发展成中国最大的教育集团,而且他们不光是把这个教育事业做大了,更主要的是他们真正地深入教育的本质,爱、责任、关怀。所以,这次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我们也感觉到嘉宾比去年多了很多,而且来的家长也多了很多。很多家长是从外地赶过来的,专门听听我们这些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所以,我们也希望今天跟大家更多地分享专家的一些想法。

  我们这四位嘉宾,想问你们几个问题,是我们微博网友提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要请教一下姜宏德老师。姜老师是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常务理事,我在网上看过您的视频,我觉得您对中国传统文化里关于“仁”的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运用到中国教育当中有很多很好的观点。我们有网友问您的问题是:您认为在学校、家长,还有社会,在孩子的幸福成长中是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姜宏德:很高兴有机会参加新东方搞的这次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个角度来结合当前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感觉目前表现在孩子身上好像有三个“过”:一个就是成人们都反映当今时代,独生子女的孩子们的一个弱点就是过于自我,缺少爱心和责任感;第二个过就是过于依赖,缺少自理能力和独立生存的能力;第三个就是压力过大。

  而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也存在三个“过”。一个就是家长的过度溺爱、过度包办、过度的期望。而在家庭教育中间最重要的就是对仁的教育,孔子在《论语》中有109次提到仁,我个人的理解:第一,仁者爱人,就是要学会尊重和关爱别人,孔子讲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名言;第二,关爱别人要从哪儿做起呢?孝悌为本,先从尊重父母,尊重师长做起;第三,要做到孝敬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

  我想这三个要义对当前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克服过于自我、缺少爱心和责任感,本人认为就是一个灵丹妙药,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接受。

  梅景松:我觉得刚才姜老师给大家讲的这些东西,有一点我非常赞同。我曾经去台湾拜访,它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的儒家文化,在台湾是继承得非常好的。而今天我觉得新东方真的很厉害,你们请到姜老师,又请到了黄老师,他在台湾是非常著名的童话书的大家,她自己本身是翻译家,翻译和写了很多特别优美的童话书,专门写给孩子看的。而且,她在家庭教育,特别是亲子教育方面,有非常多的一些思想、想法、论著,包括我本人也是受益黄老师很多。所以,我也希望黄老师您也讲一讲。网友给您提的问题就是:您比较一下,内地的家长和台湾的家长对于孩子幸福成长的定义,有哪些共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黄廼毓:大家好!各位去年见过的老朋友和见面刚认识的新朋友。我觉得这题目非常大,好像可以写论文。不过我想,华人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我们悠久的文化面临的科技时代。我觉得普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可是为什么教育会产生那么多不同?这个爱的诠释,在华人的文化之下,其实我们没有太多比较、可以具体追寻的。

  举例来说乘电梯,我常常注意到有的人,我想不管在台湾或者是在这边,我会注意到,比如说他从8楼要到1楼,他就按1,应该说你等几秒钟门会自己关起来,但他就要自己再按一个关门,不够再按五下。我想,你按一下它就关了,为什么要按五下?我想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当中都会有爱,可是我们的爱太急躁了,我们的爱好像就缺少一种仁爱。

  很多孩子在被爱的过程中其实很受伤,尤其我想今天不管是什么地方的华人,我们看过“虎猫”,那种爱就是非常急躁、功利,我们好像很需要有一个具体的、看到孩子因为我们教导而改变。那我觉得这是不管在哪里的华人,好像目前都在面临这个挑战。

  还有一点不同,因为社会发展会有一些不一样,台湾这几年其实教育部也发现青少年儿童问题的严重跟家庭高度相关,所以我们有一个《家庭教育法》,让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

  我们几年做下来也发现,其实以前在讲父母教育的时候常常是针对父母应该做什么,其实现在我们会慢慢把方向转向你是什么比你做什么重要。父母你存在在那里,你其实就是在教育孩子。我们好像会把教育这个层面,从你怎么当人家的父母会开始转移,要做好父母就要学会当夫妻,要学会当夫妻其实很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当我们慢慢把这个方向往这边调以后,就觉得家庭教育做起来会更扎实。

  我也借这个机会回应俞先生早上那个“真善美”,很多人临场被抽到,一定很慌张,我自己也想了一下,这几年其实我们的家庭教育也是有这样的一个核心价值。真的,我们就是让大人小孩一起感受的,当我们能够感受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我们可以让孩子很用心地去观察,他愿意去探索、去追求真理,那就是真。那善呢?我们是用感恩,其实感恩是人很高的一个情操,让孩子跟大人学会彼此感恩,因为有孩子我们才能当父母,因为有父母孩子才能够成长,所以教孩子付出、教孩子去启动他的善心。美呢?我们要用感动去教导,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很美的,可是我们会不会感动?当人懂得感动,我们其实就可以达到美的境界。

  我想,两岸其实还有很多共通,和我们刚刚讲中华文化儒家这个基础是一样,我们还是人嘛,我们还是要爱孩子,只是在这个社会变动之下,这个时代这么匆忙,所以大家的爱就变得有点儿急躁。我觉得这是大家都要学的,就是怎么样是一个恒久忍耐的爱,谢谢!

  梅景松:谢谢!谢谢黄老师刚才的发言。我觉得今天可能毕竟是在论坛上,时间太短了,其实刚才老师说的很多话我特别感同身受,比如说感恩,比如说家庭之间的爱。我有一点跟大家分享,在别人说,这个还不错呀,各方面都不错,都很好的时候,你们知道这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我觉得就像刚才黄老师所说,有的时候个人的问题会代表家庭,家庭的问题会影响孩子,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一面镜子。所以,不管你们现在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要气馁,给他爱与关心,会改变;但我更要提醒那些觉得没有问题的家庭,觉得你的孩子很好,但是其实他的压力很大,如果这个压力他自己不能解决的话,对于孩子来讲,其实他后半生还是一个让你非常牵挂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能从现在开始,根据新东方家庭教育的理念来真正关注这一块,跟孩子一块儿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那么,应该说在未来你的孩子会更加幸福。这是我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事情。

  我们下一个问题要问一下袁新文老师了。袁新文老师是资深媒体人,您看现在我们看到的,有的时候大家可能太急功近利了,有些学校要好成绩,校长就让老师用力气把这个学生教好,老师们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表现,就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比如说最近有一个“绿领巾”,还有“红校服”那种说法,成绩不好的同学带绿色的领巾,其他的同学带红领巾,这种情况是很多的。袁老师您作为资深媒体人,您感觉孩子的幸福跟家长的关系是怎样的?

  袁新文:我觉得孩子的幸福跟家庭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虽然我们说“绿领巾“也好,”红校服“也好,有的人说这叫教育冷暴力,其实它就是一种教育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摧残其实是非常严重的,这个大家都了解。孩子在学校里面最大的问题是感觉读书不快乐、不幸福,我觉得这是我们教育当中最大的失误。

  学校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的同时,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绝不能忽视,因为大家都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来自我们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其实也有教育的冷暴力存在,这种种现象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觉得从目前来讲,孩子之所以不幸福,一方面来自学校,另一方面来自家庭,因为家庭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值形成一个很大的压力。这个确实是对孩子来讲他是无法选择的,是别无选择的,正是因为这种压力才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问题、精神的疾患等。

  有的家长从孕育生育开始,其实就给孩子规划了非常好的人生前景,孩子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胎教,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早教,完了才是我们的学前教育,才是我们的义务教育。所以,我觉得家庭也好、家长也好,把孩子的人生填得太满,对孩子给予的期望值太高,这是影响当今孩子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我觉得,要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要从家长的身上找原因。家长的原因,我觉得中国家长也很可怜,也很纠结,之所以出现美国的“虎妈”也好,国内的“变态娘”也好,其实都是一种教育强迫症或者教育焦虑证。就像刚才黄老师讲的,电梯按一下就行了,他非要按五下,这就是一种强迫证。那么强迫意识来自哪儿呢?来自焦虑,来自我们对教育信息的缺乏产生的焦虑感。

  我觉得中国的家长可以用四个“无”来概括,哪四“无”呢?无助、无奈、无知、无聊。

  无助,尤其是孩子在上学的时候也好,升学的时候也好,这个时候很多家长感觉到很无助,感觉到孩子要上一个好学校实在是太难了,在当今中国大陆优质的教育资源依然非常缺乏的现实下,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是每一个家长面临的一个特别大的难题。有些家长又很无奈,他也希望孩子能够快乐一点儿,希望孩子能够多睡一会儿,希望孩子能够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读书。为什么?因为胳膊拧不过大腿。另外,我们现在的家长虽然很有知识、很有层次,但是在家庭教育当中很无知,缺少家庭教育的知识。这方面好多专家也提到了,比如说有的家长让孩子去学奥数,并不是说奥数不好,但是奥数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去学,就像体育锻炼,广播体操可能适合大多数孩子,而艺术体操可能只适合一部分孩子,芭蕾舞只适合一部分孩子一样,所以奥数只是一个学科,不适合绝大多数孩子。但是,好多家长有这种从众心理,认为奥数是升学的敲门砖,结果就让孩子产生了很大的挫败感,家长做了很多无聊的事情。

  家长的问题既然那么多,谁来教育中国的家长?这个我写过文章来探讨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半天也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所以我想提出来跟大家思考。在当今时代谁来教育家长?就像当年鲁迅先生说今天我们怎样做家长?实际上是一个意思。谢谢!
梅景松:谢谢袁老师!下一个问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要请新东方的陈向东老师来回答一下。首先,提这个问题我是充满敬意的,是对新东方的敬意,是对您和俞老师的敬意。你们作为一家上市机构,你们最重要的压力应该是收入,因为你们要向你们的股东汇报。你们为什么要花钱、花时间来做根本不赚钱的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呢?

  陈向东:我看过一个著名的战略学家说,一家企业要想真正长命百岁,第一一定是有业务的健康发展,有收入的增加;第二就是社会责任的担当,换句话说,一家健康企业要一手抓业务、抓品质、抓质量、抓学生服务,一手抓社会责任的担当。当社会责任担当得越多的时候,其品牌美誉度、号召力就会更大,就会增加其业务。所以,在今天的论坛最初我就讲到,新东方做到今年是18年,我们累计培训了1500万学员,而正是因为学生的支持,正是因为家长的关注才有了新东方的今天,我们更加有责任、有义务来做些事情。所以说,2008年10月,我们在俞敏洪老师的倡导之下成立了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如果有一点儿成绩的话,也还是要感谢我们新东方的学生,感谢我们的各位专家,同时也感谢我们的各位家长。谢谢大家!谢谢!

  梅景松:陈老师,您是东道主,我作为一个刁钻的主持人,不能饶了您,我再追问您一个问题。您也是有小孩了,所以我觉得刚才您以企业的高管的角度来说了一下新东方的家庭教育,那么,您作为家长怎么来看待家庭教育?刚才俞老师在接受新浪专访的时候说到了,中国的父母很难做,其实这使是一些很有成就的父母更为难。而这里头再比较的话,政府的这种高层人员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能时间还会比私企老总的时间还多一些。所以,像您这样典型的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教育孩子的家长,您怎么样解决自己家的问题的?

  陈向东: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后来我想我自己能做一些事情的话,是受到我父亲和母亲榜样作用的激励。在跟我孩子聊的时候,我在想,其实我们国家对一个家庭的幸福或者是孩子的幸福是有明确定义的,比方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在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就是我们把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成功就是分数的多少,如果分数高他就成功;而到了社会上的成功就是你有钱,或者说你有地位。有钱、有地位、有分数都不算错,但是我用我的右胳膊代表分数、代表钱、代表地位的话,它是横的,要想真正站起来,需要德智体美劳。因此,跟我孩子的对话当中,我说你的学习成绩可以是相对没那么好,但是同时你的德要怎么样,就是俞老师讲的你的真善美怎么样。如果一个孩子真正站起来了,再加上他的智商水平、分数、地位,他就具有很大的竞争力。有钱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做什么事情。其实我们一个人的奋斗、工作、取得分数,这是很正常的,就是要看到路上所有的风景,而看到路上所有的风景,作为人的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你是有朋友的;另外一件事你是有亲情的。如果一个人是有朋友、有亲情的,这个人的人生应该是幸福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做的就是你如果有很多的朋友,如果你有亲情有家庭的话,他是需要爱的。而这个爱怎么演绎?我想可能是我们每个人去感知的。

  梅景松:谢谢!刚刚问这个问题也是因为我看到您发了一条微博,说女孩子需要关爱体贴,男孩子需要表扬赞美。这个对我们有很深的启发。姜老师,我要给您提一个问题,也是之前我看您演讲的视频。姜老师非常辛苦,为了推广他的教育理念去了很多的二三线城市,深入一些中小学做演讲,我记得您也提到像国外孩子的家庭教育,家长们会鼓励孩子去从事家务劳动,我记得您好像说过,好像是美国吧,孩子是从事家务劳动最多的。那么,就这方面,您走过很多国家,您感觉哪个国家的家长可以给我们中国家长一些借鉴?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亲子教育学者黄廼毓女士发表自己观点



  姜宏德:说到孩子参加家务劳动,这实际上是十年前的事儿。在北京“两会”上,政协会上有这么一个议案,提出了一个“0.2现象”。一个国际科研机构搞了一个比较研究,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的比较,大概10多个国家,其中美国、德国、英国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孩子每天在家里参加家务劳动的时间都是一个小时,最低也要半小时以上。但是,当时那个调查数据表明中国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是放在最后面的,平均是0.2小时,所以当时就出现了一个“0.2现象”、“0.2黄牌警告”。我们当家长的就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家务劳动事就让父母来做就行了,一比较,就发现这一方面是我们的缺陷。其中德国对于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都有一些法律法规性的规定,你几岁到几岁要帮父母洗碗、刷盘子,几岁到几岁要给爸爸擦皮鞋。我们有几个孩子给父母擦皮鞋的呢?几岁到几岁要擦汽车、清洗汽车等,这是从劳动上来看。

  我主张我们的家庭教育既要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也要学习国外的一些比较先进的理念,但是不能盲目。我去年到了一个学校听校长和我讲了一个笑话。他说为了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有一位老师就给小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从今天开始回家都要和妈妈说,妈妈,我爱你,进行爱的教育,作为一个作业布置给孩子。后来这个校长说,我就调查了一下,问问这个孩子有什么感想?结果第一个小学生举手了,说我回家说妈妈,我爱你,我妈妈说,你不爱我爱谁啊。第二个小学生说,我妈妈想了想说,孩子,你犯了什么错?以为孩子犯错了。我通过这个例子说明,我们可以吸收借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家庭教育理念,包括一些方式方法,但是不能照抄照搬,因为中国人这个爱,对父母的爱不是那种形式的、教条的、放在口头上的,中国人的爱是发自内心的。西方人是口头禅,就好像中国人说你吃了饭了没有?无论什么场合都可以问这句话。

  所以在教育理念上,我们要借鉴学习国外一些民主、科学,鼓励孩子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都可以学习国外的一些好的办法。但不能照抄照搬、教条,搞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

  梅景松:我还是建议大家如果有时间可以到网上搜一下姜老师的一些演讲视频。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我有一个朋友,就是按你说的,说每个家要有家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你试着建立一套适合你自己的家规,跟孩子一起去建立,这个做法很有效。

  姜宏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如果一个人在家里面起码的规矩没有,那到了社会上他也不会有规矩。

  梅景松:另外我想问一下黄老师,因为感觉台湾的亲子教育比大陆这边研究时间更长一些,实践成果也更多一些。今天来了这么多家长,这一千多家长肯定觉得这种简单的交流还是不够的,能不能今天给大家一些小秘笈?举个例子来说,在我的成长中,我跟有些家长交流,比如说男生和女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一个专家告诉我,很简单,男人需要什么?男生需要尊重、感恩、崇拜;女人是什么?你把这条放在女人身上没用,女人需要什么?理解、体贴、尊重。我想您作为专家能不能用几个字告诉我们这个秘笈,怎么样做一个好家长?

  黄廼毓:这真是一个机智的问答,真的时代在变,在台湾其实我们早期也没有什么家庭方面的特别的研究,我在20几年前有一个机会写了一本书叫做《家庭教育》,那时候真的是上天下海,我试着找很多中文资料,可是中文资料最多就是父慈子孝。这几年我们在台湾有一些大学的系有一些转型,有一些大学的科系名上面就有家庭,像我的系就是“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可能对华人来讲家庭有什么好研究?就是一栋房子,然后里面几个人。家庭其实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问,我觉得研究的开始还是要有一个体系,它不是家庭社会学,也不是家庭心理学,它就是家庭教育,因为教育也是一个专业。我觉得经过我们这样一群伙伴在不同的学校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有一些研究,有一些教导之后,就像刚刚您问的谁来教父母,我想不能靠经验吧。俞先生讲他的经验,陈先生讲他的经验,我们听谁的呢?我相信他们两个是不太一样的父亲,我们听谁的呢?有时候我们讲说钱不是最重要、地位不是最重要、学历不是最重要,可是当我们讲这句话的时候是我们都已经有了,所以我想这些重不重要家长自己会决定。我想政府的政策也要有相关的配合,还有民间的力量也是非常重要,因为民间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做不同的事情。可是针对同样一个目标,我想诀窍没有,就是有心,还是要有一些学术的基础,会走得比较稳一点儿。谢谢!

  梅景松:谢谢!因为今天时间的关系,可能我们就没有时间一一再展开。最后,四位嘉宾请你们用一句话来表述孩子的幸福成长你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给你们一分钟时间去想。刚才我问了一下基本上在座的专家都开了微博了,我们也会在新浪教育上邀请到这些著名专家,包括今天来了很多学校的校长,请你们在网上跟我们更多的家长分享、交流你们的教育理念。最后请每位专家说一句话。

  袁新文:我觉得你这个问题不用思考我就可以回答。因为孩子是成人世界的一面镜子,所以要教育孩子,我们不能忽视学术的力量,但是首先要把我们的成人世界要教育好,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榜样,这是我们成人世界最大的问题。

  黄廼毓:新东方提出来说有家有未来,对孩子来讲我觉得有家有盼望,我觉得孩子很需要盼望,而不是看到眼前他得到什么,有了盼望之后他才知道很多都是别人给的,他也要给出去,当他给出去的时候,他的生命一定很丰富。

  姜宏德:家庭教育要使孩子有一个幸福的未来,首先家长要先当学生,要加强自身修养。谢谢!

  陈向东:我的观点倒是和我们的嘉宾差不多一样,榜样不是家庭教育的最好的方法,而是唯一的方法。

  梅景松:非常感谢!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 杨芮:好的,各位朋友们,刚才大家看到的是我们今天上半场的“华山论剑”,非常感谢各位!
14#
万叶智擎 万叶号  发表于 2011-11-6 09:31
第四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6日平行分论坛开始啦!“家庭论坛”:做学习型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学校论坛”:家校合作,共塑孩子美好未来。敬请大家关注~
回顶部